摘要:比如,流传了二百多年的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动机、起因——奴隶制——的结论,从一开始就被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实所质疑。 ...
第三是集体建设用地的直接入市。
中国应该赶在美联储之前行动,首先处理影子银行体系的问题。当高通胀迫使货币政策收紧时,泡沫经济理应终结。
中国的小盘概念股已经经历了一轮疯狂。抑制泡沫的困难在于泡沫与地方政府财政模式间的共生关系。彼时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绝佳时机,但随之而来的大规模信贷刺激(主要通过降低信贷标准)让问题变得更严重。所以当美联储逆转其政策时,中国也将承受最大的后果。由于投资推动增长,一旦增长重归政治目标,它就是继续吹大泡沫的许可证。
如果地下融资被合理计入,国内非金融部门的信贷已明显超过GDP的两倍。所以在中国,受欢迎的政策总是离不开提高杠杆率。你没有必要为生计过多地忧劳,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,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。
我们在学术界、新闻界、体育界,会看到很多Stage 3的成员,他们自我感觉良好,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焦虑。在我成长的道路上,最感激的是有两位老师,教给了我两个最重要的道理。150这个数字来自英国人类学家Robin Dunbar的研究,后来因畅销书《引爆点》的宣传被广为引用。你要问他:你为什么会成功?他会说:那是因为我比别人更努力、更能干啊。
带好一个团队,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,毁掉一个团队,最多半年而已。作者注:Dave Logan,John King and Halee Fischer-Wright, Tribal Leadership: Leveraging Natural Groups to Build a Thriving Organization, Happer Business. 这本书的三位作者创办了一个致力于提升公司文化的咨询公司:CultureSync。
朋友太多,你会觉得疲于奔命。Stage 4的团队成员会为自己的团队找到一个竞争对手。做学问只是为了追求学问的趣味。这20-150人,是你的圈子、你的部落。
最理想的状态,人应该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。《部落领导力》的作者曾经问一家研发型的医药企业:你们的竞争对手是谁?。在Stage 4的团队里,人们会更开心、更友好,相互之间更愿意坦诚合作。或许,我们改变不了整个社会,但那不重要。
不过,你不妨把它当做是几位敏锐的观察者对人类社会的生态观察笔记。不妨回想下你看过的黑帮片,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出于恐惧、贪婪、野心,也出于在寒冷的冬夜找到一点火焰取暖的人性本能,也会聚成一个部落。
Stage 2的团队成员会在他们的T恤衫上印上:我的生活烂透了(My life sucks)。但这毕竟是美则美矣,了则未了。
还记得电影《冲撞》里的那个黑人混混安东尼吗?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在歧视黑人,所以理所当然地应该报复社会,结果,他抢劫了一位同样是黑人的好莱坞导演。这种主流文化决定了一个团队能够达到的境界。各种不同道德水平、不同智力水平的人混杂在一起,自然会出现或是积极、或是消极的互动。到Stage 5,人们已经不关心竞争对手,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,他们的口号是:我们在改变历史(We are making the history)。比如说,如果美国金融危机之前你在雷曼兄弟任职,你很可能是在Stage 3,甚至Stage 4。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容易接触到Stage 1的团队。
先从处于最低级的团队(Stage 1)说起。但雷曼兄弟破产,很多员工失业,一下子掉进生活的低谷,他们可能就此一蹶不振,直接掉到Stage 2,甚至Stage 1。
明白了这两个道理,我忽然感到人生豁然开朗,内心如释重负。但是,在现实生活中,你很难选择自己的同学、同事、邻居。
他们对一切都愤世嫉俗,并带有强烈的反社会情绪,甚至暴力倾向。你的手机通讯簿里可能存了上千个电话,但真正和你联系紧密的往往只有20-150个朋友。
不管是团队里面的哪一位成员学到了新的东西,他们都会非常乐意和同伴们分享。他们的军装已经破旧,面容憔悴,但歌声和笑声不断,激昂而豪迈。有三位管理学家,Dave Logan、John King和Halee Fischer-Wright合写了一本书,叫做《部落领导力》(Tribal Leadership)。在Stage 4的团队里,人们会很容易忘记上下级的科层制度,也会很容易忘记组织的边界,整个团队里所有的人都像朋友一样亲近。
二、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么样的。他们中的有些人可以登上事业的巅峰,比如成为诺贝尔奖得主,或是世界冠军,但他们总是很难和别人合作。
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群居动物:朋友太少,你会觉得寂寞无聊。他用自己的人生,让我明白,不管这个世界是否肮脏,不管这个社会有无堕落,你都应该、也有能力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,不降格辱志。
在Stage 2团队里,你会看到一个颐指气使的领导,和一帮唯唯诺诺、心怀鬼胎的属下进入专题: 官员下海潮 。
而与之相对,民营企业面临较多经营困境,融资难、融资贵的老问题仍然存在。再有,本届政府上任后的一系列反腐倡廉举措提高了腐败成本。上世纪80年代,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,大量计划体制内的官员纷纷下海经商,出现第一轮"官员下海潮"。其次,国企改革同样超出预期,未来国企改革将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,并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,这一让渡更多经营权以换取经营效率的"淡马锡模式"如能切实推进,将减少未来政府对企业行为的干预,引发国有企业整合潮,出现更多的投资机会。
甚至有调侃称,目前是"官不聊生",预计疯狂"逐官"的现象或在未来几年有所缓解。翻阅历年公务员招考情况,可以发现,自1993年中国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的20年以来,国考报名人数从起初的4400人增长到如今的152万人,增加了300愈倍,增量之多令人吃惊。
与此同时,上述举措也有望成为历史的重要转折点,即类似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官员下海从商一样,或将引发新一轮"官员下海潮"。在笔者看来,此次三中全会改革如能有效推进,也有望加速这一拐点的到来。
而一旦诸多高学历、视野开阔的技术性官员能够投入市场经济,也是个利好。最后,三中全会强调破除"官本位"观念,推进干部能上能下、能进能出,如能切实落实,也将有利于人员的双向流动。